网站首页 教学论文 教案中心 试题中心 课堂实录 人教说课 教学课件 课文原文 练习答案 写作范文 网站地图  
 
 
   
  您当前位置:人教小语资源网 >> 教案中心 >> 四年级 >> 浏览文章 
搜索:
从“巨大的条石”想开去——《长城》教学反思

从“巨大的条石”想开去——《长城》教学反思

作者:佚名 来源:不详 点击数: 添加日期:2009年02月13日  字体: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八册第2课《长城》是一篇看图学文,又属于说明文,更确切地说它应该属于导游词。至于这篇课文要教到什么程度,众说纷纭。有参考资料明确指出:挖掘起内在的思想涵义:古长城的战争防御作用与现代凭吊作用——旅游观光作用;有的资料则干脆规定了长城是赞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的文章;还有的资料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些说法都对。而本人认为:应从:“……巨大的条石”和“那时没有汽车、火车,没有起重机”想开去。

试想:“一块条石有两三千斤重。”2000多年前,不可能有现代化运输工具,可见当时的劳动条件是多么低劣?再从万里长城是建筑在崇山峻岭之上,把那么多、那么重的条石运送到陡峭的山岭上靠的是无数的肩膀和无数双手,文中在一句话中连用两个“无数”字眼,可以想见,古代劳动人民的劳动有是何等的艰难?

假如一个人能扛或能抬50千克上陡峭的山岭,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换算成千克就是1000千克或1500千克,这样看来,要抬一块条石上山差不多需要20到30人才能办到的事。修筑长城所需要的巨大条石数量是百万、千万……千万个亿,所需人力和时间那是多么大银河数字啊!只有通过数据演算,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古代劳动人民修筑万里长城所付出的汗水与智慧。因此,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才会在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开花……

任何一篇课文的教学都离不开文章内在的思想内涵的挖掘,应该说离开思想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联系,那才叫失败的教育教学。

 

(人教小语资源网 www.pepxiaoyu.cn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http://www.cersp.net/userlog18/44132/archives/2007/313005.shtml

 

 


本页地址:http://linshi.123ttt.com/html/sinianji_489_20839.html

分享按钮

 

Copyright©2008PepXiaoYu.Cn人教小语资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11015604号-4
皖公网安备 34162302001377号 人教小语资源网所有资源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管理员删除。
联系邮箱:pepxiaoyu@163.com